正文

  ├ (七)淡與不躁

宋代理學(xué)三書隨扎 作者:錢穆


《通書》又有《樂》章,謂:“樂聲淡而不傷,和而不淫,入其耳,感其心,莫不淡且和焉。淡則欲心平,和則躁心釋。優(yōu)柔平中,德之盛也?!贝说?,非僅言樂聲,亦指人品即人心言。諸葛孔明言“淡泊明志”。濂溪教人志伊尹之所志,而學(xué)顏子之所學(xué),非淡其心,則必傷其所志。心之不淡多欲,則奚能明明德于天下。淡則欲心平,心平則其氣和,而所志所欲終得以達。近世尚爭,其心淡則不爭。

和而不淫,淫者過分義,必侵及其外。和則躁心釋,諸葛孔明言:“寧靜致遠”,曾子曰:“任重而道遠”,豈躁心可達。自然大道必兼有時間性,中國文化傳統(tǒng)達五千年,其非躁心所至亦可知。

中國人生尚公尚合,西方人生主私主分,宗教、科學(xué)、哲學(xué)、文學(xué)各有其人生之分野與向往,其他各行各業(yè)亦莫不然。在官言官,在商言商,立場不同,趨操各別。中國則道一風(fēng)同,不僅經(jīng)史子集,學(xué)術(shù)上無大異趨。即農(nóng)工商各業(yè),亦有一共同理想,共同目標。如言商,余游新加坡馬來亞南洋各地,華僑播遷來者,遠自明代,五六百年來,成為一中國社會,歷久不變。余又游美國三藩市,僑民集居,亦逾百年以上,而其為一中國社會,依然如舊。尋究根柢,不出儒道兩家孔孟莊老之遺風(fēng)古訓(xùn),規(guī)矩模樣,可指可說。禮失在野,較之近百年來國內(nèi)風(fēng)氣之大變,洵有難想像者。

蓋中國不僅是一政治大一統(tǒng)之國家,同時亦是一文化大一統(tǒng)之民族,一切人生全歸一統(tǒng)。如言藝術(shù)、繪畫、音樂,亦莫不有其一共同最高之境界。而此境界,即是一人生境界。藝術(shù)人生化,亦即人生藝術(shù)化。中國人好稱風(fēng)俗。成風(fēng)成俗,斯即公而和,合而化矣?!锻〞分摌吩唬骸暗粋?,和而不淫,入其耳,感其心,莫不淡且和焉。淡則欲心平,和則躁心釋。”是其論音樂,實即論人生。而人生又歸于一心。中國傳統(tǒng)音樂之宗旨所歸,亦一如孔孟莊老之所示。有契于此,庶得中國文化大統(tǒng)之所在矣。

《通書》又曰:“樂者本乎政,政善民安,則天下之心和。故圣人作樂以宜暢其和心,達于天地,天地之氣感而大和。天地和則萬物順,故神只格,鳥獸馴?!笔侵^有理想之社會,乃始有理想之音樂。而音樂之為功,不僅在感人心,人心感則可感及天地大自然,感及神只鳥獸萬物,而達于天人萬物一太和之境界。此誠中國理想??鬃又^:“志于道,據(jù)于德,依于仁,游于藝”,中國文化傳統(tǒng)中之繪畫音樂,亦必以達此境界為歸極。果其專一游于藝,而無志道據(jù)德依仁之心境,則非中國傳統(tǒng)之所謂藝矣。

《通書》又曰:“樂聲淡則聽心平,樂辭善則歌者慕,故風(fēng)移而俗易矣?!敝袊搜詷?,必和合之于禮。中國人言禮樂,又必上則和合之于政,下則和合之于俗,未有分別獨立,而可以成其為理想之樂者。而樂之聲,又必和合之于樂之辭。上自古詩三百首,下及楚辭漢樂府,乃至唐詩宋詞元明之曲,以及近代之平劇,與夫北方之大鼓詩,蘇州之彈詞,以至紹興調(diào)黃梅腔之類,幾乎樂聲必和合于歌辭,而辭則無不歸于善。換言之,必先有合理想之心情,乃始有合理想之種種表現(xiàn)。繪畫音樂,凡諸藝術(shù),皆其一端。故中國人言社會,必先衡量其人情風(fēng)俗。而西方社會學(xué),其所重則惟在物質(zhì)經(jīng)濟條件。如言家庭,則必先問其貧富。而夫婦父子兄弟姊妹相聚相處,其和樂且耽與否,乃屈居其次。故惟中國社會始能安且久。不論如三國,如五代,如元,如清,異族入主,乃至播遷海外,如南洋各地,如美國之三藩市,亦能歷五六百年一二百年,社會人情風(fēng)俗依然不變。此亦中西文化一歧趨矣。

至其言歌者慕,即如唐宋以下,伎女于其所歌之辭而知慕風(fēng)雅,慕道義者,散見于小說傳奇中,亦不遑舉。如晚明之柳如是,可為之例。此亦見中國之教化,而可為《通書》作詳闡。然則欲求現(xiàn)代化,當讀《通書》。讀《通書》,當知求現(xiàn)代化。即就音樂一項論,亦自可有其杰出處。而豈隨俗因循之得為現(xiàn)代化乎哉?而亦豈專慕西化之得為現(xiàn)代化乎哉?


上一章目錄下一章

Copyright ? 讀書網(wǎng) www.stefanvlieger.com 2005-2020, All Rights Reserved.
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(wǎng)安備 4201030200161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