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
卷十四

瘍醫(yī)大全 作者:顧世澄


[卷十四] 唇口部

凡一切唇口、上、風疽瘡毒,皆匯于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口望色辨證法

唇口焦紅者,吉。

唇紅者,主煩躁渴飲也。

唇燥裂者,是脾熱。

唇口俱腫赤者,是熱極。

唇口俱青黑者,是寒極。

唇白者,主吐涎嘔逆,諸失血證也。

唇黃者,主脾受積熱也。

唇青者,主血虛脾寒也。

唇紅紫者,主蟲嚙積痛也。

唇口舌胎有斷紋者,難治。

唇口焦黑者,兇。

唇青舌卷者,死。

唇吻色青者,死。

環(huán)口黧黑者,死。

口張氣直出者,死。

黑色自人中入口者,死。

人中平滿者為唇反,唇反者肉先死。

上唇生瘡,蟲食其臟;下唇生瘡,蟲食其肛。(此傷寒狐惑證)

[卷十四唇口部] 辨口味察證法

口甜,是肝熱脾濕,胃有痰滯。

口淡,是胃熱。

口干口燥,是胃家熱極。

口咸,是腎水上泛,腎熱。

口酸,是肝熱。

口干,是脾熱。

口辛,是肺熱。

口臭,是胃熱。

口苦,是心熱或膽熱。更有因謀慮不決,肝移熱于膽,而口苦者。(蓋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倘事或膽不決則恚怒,膽汁上溢而口苦。

口酸,有脾胃氣弱,木乘土位而酸者。

口糜,有膀胱移熱于小腸,而口糜潰爛者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病門主論

《折衷》云∶脾臟應腎,通口氣,脾胃為合,足陽明胃之經(jīng),其脈挾口環(huán)唇,故脾胃受邪,則唇為之病。風則動,寒則緊,燥則干,熱則裂,氣郁則生瘡,血少則澀而無血色。然六腑之華,亦在唇。經(jīng)云∶脾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,其華在唇。且肝脈、督脈、沖脈、任脈皆絡于唇,一有受邪,則唇為病。

又曰∶喘而唇縮者,死。

又曰∶小兒唇紅如丹,即發(fā)渴候,紅甚焦黑則危。

馮魯瞻曰∶唇本脾之外候,然足陽明脈亦起鼻而環(huán)于唇,故凡停滯傷脾,必氣粗唇堅而發(fā)腫,名曰唇腫。至有傷寒,或發(fā)驚候,是以眉棱骨痛,厥熱眩悶,氣穢頤浮,或舌苔,或齒擊,或狂逆,則又色白腫甚,名曰繭唇。若至胃傷極而唇爛,壯熱穢甚見痘者,名曰胃爛唇梟,十救一二。如憂愁勞極,滿唇破裂者,亦名曰口糜。如風寒乍乘,唇青帶白者,宜溫胃驅風。如吐后而唇白者,治宜養(yǎng)胃調氣。如怒氣上沖,唇青者,治宜順氣平肝和胃。更有唇口蠕動者,脾虛不能收攝也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緊門主論

馮魯瞻曰∶唇口緊小不能開,飲食不得入者,名曰唇緊。(《錦囊》)《折衷》云∶脾胃受邪,則唇為之病,得寒則緊也。

竇漢卿曰∶口緊,一名月闕瘡、雁來風、蟲蝕瘡。此證急用馬齒莧搗汁洗緊唇;仍用黃薺汁灌去風痰,冰片散吹之。如毒瓦斯歸心,胸前脹滿,上氣頻促,下部洞泄不止,必死難治。

胡景周曰∶唇緊濕爛,乍好乍發(fā),經(jīng)年累月,又名唇沈。(音滲,汁也。)乃脾家濕熱也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緊門主方

口唇燥裂橄欖泡湯服,核中仁研爛敷患處。

又方胭脂敷。

唇緊濕爛,經(jīng)年累月,乍好乍發(fā),葵根燒灰,豬脂和涂。

唇緊口小不能開鱉甲、鱉頭燒為末,敷之。

又方馬齒莧煎汁洗之。干者亦可。

唇緊難開灸法承漿穴(在頤前唇下陷中,足陽明之會,一名天池。灸三壯。)合谷穴(在大指歧骨間,一名虎口。男左女右,灸三壯。)冬月唇干血出桃仁研爛,豬油調涂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門主論

竇漢卿曰∶脾胃受風,則唇動裙揭矣。

馮魯瞻曰∶如唇口蠕動者,脾虛不能收攝也。誤治為痰,則津液愈枯,筋脈失養(yǎng),抽掣諸證作矣。(《錦囊》)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門主方

唇口動。

薏苡仁赤小豆防己甘草水煎服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風門主論

陳實功曰∶陽明胃火上攻,其患下唇發(fā)癢作腫,破裂流水,不疼難愈。宜銅粉丸泡洗,內服地黃丸。自愈。(《正宗》)r唇風p04-a41a85.bmpr胡景周曰∶凡下唇腫痛,或生瘡,名驢嘴風。上唇腫痛生瘡,名魚口風。以井華水常潤之,乃可搽藥,以芒硝涂之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疔門主論

申斗垣曰∶唇疔初起如粟,或不痛,或癢甚,其形甚微,其毒極深,其色或赤或白。若唇口上下紫黑色者,根行甚急,不一日間頭面腫大,三四日內即死不救。醫(yī)者于初起時,即用快刀割去此毒。唇缺亦所難顧,再從容補唇,誠為救命之快捷方式也。(《啟玄》)陳遠公曰∶有唇上生疔者,或口角旁,或上下唇,不論大小,大約皆脾胃火毒也。

宜早散之,否則毒瓦斯熾炎,必且艱于飲食,往往有腐爛死者。疔毒以愈小而愈橫也。治法急泄其火毒,不可損傷脾胃之氣,毒易散矣。救唇湯∶金銀花一兩,紫花地丁一兩,白果二十個,桔梗三錢,生甘草三錢,知母一錢,水煎服。一劑疼止,二劑疔消,三劑痊愈。已爛者又二劑。

此方治頭面疔瘡亦效。此以白果、桔梗引銀花、地丁至生疔之處,而盡去其毒也。(《冰鑒》)《心法》曰∶唇生疔毒,細看腿彎中紫黑筋,用長針刺破,血出即愈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瘡門主論

《折衷》云∶脾氣郁則唇生瘡。

馮魯瞻曰∶有胃傷極而唇糜,壯熱穢甚見痘者,名曰胃爛唇梟。十救二三。(《錦囊》)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瘡門主方

唇瘡(《準繩》)甑上滴下汗,敷之神效。

唇生瘡連年不瘥(《千金》)八月藍葉一斤,搗汁洗之。不過三日。

唇瘡(《準繩》)白荷花瓣貼之神效。開裂出血者即止。

嘴唇破石蟹磨水搽之。

又方東壁土研細搽。

又方輕粉敷。

又方頭垢敷。

唇瘡痛癢黃柏末用野薔薇根取汁調涂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口疽門主論

蔣示吉曰∶又有脫疽生手足或生口面,命難存。(《說約》)胡公弼曰∶唇口疽即脫疽。初起如粟,其色如褐,或如棗皮漸黑漸開漸大,不知痛癢,臭穢難聞。小兒多從積熱之毒,大人多因過服辛溫燥劑。古人雖有割法,大約六七日多死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奇病門主論

岐天師曰∶有人唇上生瘡,久則瘡口長牙齒于唇上者,此乃七情憂郁,火動生齒,奇病也。(《秘錄》)

[卷十四唇口部] 唇奇病門主方

煎方(岐天師)生地當歸白芍柴胡(各三錢)天花粉(二錢)黃連黃芩川芎(各一錢)白果(十枚)煎服。

摻藥(岐天師)冰片直僵蠶(各一分)黃柏(炒三錢)研細末摻之,齒自消矣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繭唇門主論

陳實功曰∶繭唇,乃因過飧煎炒炙,又兼思慮暴急,痰隨火行,留注于唇,此陽明胃經(jīng)之證。初起結如豆粒,漸大如蠶繭,突腫堅硬,甚則作痛,飲食妨礙,或破流血,久則變?yōu)橄氏?,難治之證。(《正宗》)竇漢卿曰∶此證生于嘴唇。經(jīng)云∶脾氣通于口。又云∶唇本脾之外候。又云∶脾之榮在唇。故燥則干,熱則裂,風則,寒則揭。若腫起,白皮皺如蠶繭,故命名曰繭唇也。始起一小瘤如豆大,或再生之,漸漸腫大,合而為一,約有寸濃,或翻花如楊梅,如疙瘩,如靈芝,如菌,形狀不一,皆由六氣七情相感而成,或心思太過,憂慮過深,則心火焦熾,傳受脾經(jīng),或食醇酒濃味,積熱傷脾而腎水枯竭以致之。須審其病證之因,惟補腎水生脾血,則燥自潤,火自除,風自息,腫自消矣。此亦異證,所生者少,人亦難曉。若久不愈,急用金銀烙鐵在艾火內燒紅燙之,內服歸脾養(yǎng)榮湯,庶易愈也。若外用追蝕惡毒線結之法,反為所傷,慎哉慎哉!若婦人患此,陰血衰少故也。宜四物逍遙散主之。

r繭唇p04-a41a86.bmpr不拘金銀打成烙鐵,每用艾火燃燒通紅,乘熱燙患上。再燃再燙,一日止可五六次??謧獨?,須要擇上吉日,不犯尻神。燙畢用藥搓之,庶不再生矣。

馮魯瞻曰∶驚證后齒擊狂逆,唇白腫甚,亦名繭唇。(《錦囊》)汪省之曰∶繭唇初起,已成無內證者,用麻子大艾炷灸三壯,蟾酥餅蓋,日久漸消。內證作渴者,早服加減八味丸,午服清涼甘露飲,以滋化源。如日久流血不止,形體瘦弱,虛熱痰生,面色黧黑,腮顴紅現(xiàn),口干渴甚,俱為不治也。(《理例》)奎光曰∶繭唇癰屬陽明胃經(jīng),痰火流注于唇而成。結如豆大,若蠶繭然。突起堅硬,甚者作痛,飲食妨礙,或破流血,久則難治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繭唇門主方

繭唇烙后敷藥方(竇漢卿)莧菜(陰干、燒灰三錢)雞內金銅青兒茶枯礬(各二錢)輕粉雄黃(各一錢)麝香(二分)上為細末。麻油調搽,明日再用甘草湯洗凈,再烙如前,以平為度。后用生肌散。

生肌散

花蕊石(醋)兒茶雞內金血竭(各二錢)大紅絨(灰)黃連飛丹()乳香(各一錢)共為細末,加冰片一分干摻。

甘露飲

犀角生甘草生地銀柴胡枳殼麥門冬知母枇杷葉黃芩釵石斛茵陳(各一錢)引用淡竹葉七片,燈心十根,煎服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狐惑瘡門主論

馮魯瞻曰∶傷寒狐惑,上唇生瘡,蟲食其臟,下唇生瘡,蟲食其肛,若蝕肛透內者,不治。(《錦囊》)又曰∶又有久嗽不已,饑則胸中大痛,須視上唇,有白點如粞者,此蟲嚙其肺也。

用百部膏一味,加烏梅、檳榔與服,下其蟲則愈。肺蟲其形如繭,令人咳嗽聲嘶也。

又曰∶凡腹中熱,腸胃虛,蟲行求食,上唇有瘡曰惑,蟲食其臟。下唇有瘡曰狐,蟲食其肛,得此疾者,十無一生。

r烙鐵式p04-a41a87.bmpr又曰∶若腸頭作癢者,多因大腸濕熱生蟲而蝕肛門。久則齒根無色,舌上盡白,四肢倦怠,唾血如粟,心內懊,而成危證。初起宜服化慝丸。

《心法》曰∶小兒肛門作癢,由蟲蝕也。視其下唇內,必有小白瘡,或耳之前后,結小核如串珠者是也。宜內服蘆薈丸,外用雄黃、銅綠等分研細,摻之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狐惑瘡門主方

蟲食下部肛盡腸牽者長股青背蛤蟆一枚,雞骨一錢,燒灰和勻,吹入下部,令深入。屢效。

又方生艾川楝根煎湯熏洗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補缺唇法

法用孩兒骨一根,放瓦缽內,將糠火過再研極細末,止用一分,松香研極細五分,狗脊背上毛不拘多少,瓦上焙存性,研極細末,止用一錢,象皮一錢擂軟,用熱酒泡浸,瓦上焙,研極細,枯礬三分,和勻再研極細末,先將麻藥涂缺唇上,后以小鋒刀刺唇缺處皮,以磁盤貯流出之血調前藥,即以繡花針穿絲釘住兩邊缺皮,然后搽上血調之藥。三五日內不可哭泣及大笑,又怕冒風打嚏。每日只吃稀粥,俟肌生肉滿去其絲,即合成一唇矣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眼斜門主論

夫口眼斜,皆血脈受病。有筋病、脈病之分,多屬胃土也。經(jīng)曰∶足陽明與手太陽筋急,則目為僻,急不能正視,是胃土之筋病斜也。又曰∶足陽明之脈,挾口環(huán)唇,是胃土之筋病歪斜也。以口目常動故風生焉,耳鼻常靜故風息焉。然筋者血所養(yǎng),脈者血之府。經(jīng)云∶脈勿榮則筋急,兼之邪乘虛襲,中于寒則筋急,引頰口目歪;中于風熱則筋脈縱緩,或燥槁牽引,皆令僻。然氣血無病,則雖熱未必緩,雖寒未必急。其寒其熱多由氣血之虛所致,故不必以偏于左者為左寒右熱,偏于右者為右寒左熱。凡拘急之所,即氣血所虧之處??傊?,寒者病也,熱者氣也,氣所不及之處即為寒矣、病矣。豈有一經(jīng)而寒熱之邪并中,一病而寒熱之氣兩殊者耶!明乎此,則凡百病之客乎一人也。雖有證候錯雜,究其原則在一也。

《靈樞》言∶足陽明之筋,頰筋有寒則急引,有熱則筋弛縱,故左寒右熱則左急而右緩,右寒左熱則右急而左緩,陽氣不得宣行故也。經(jīng)曰∶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

偏枯僻,或左或右,血脈不周,而氣不勻也。治宜補正氣,行正氣,疏風氣,使氣勻則風順矣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眼斜門主方

卒中風口燒酒一斤,入小口瓶內燙熱,入巴豆仁三粒,口向左歪,將病人右手掌捺在酒瓶口上,看病患口一端正,即不必熏矣。如口向右歪,則以病患左手捺瓶口上。

又方葦管長五寸,以一頭插耳竅中,四畔以面調塞密,一頭納大豆一顆,大艾圓燒之,令燃灸七壯即瘥。患左灸右,患右灸左。

口眼歪斜萆麻子去殼研爛,歪左涂右手心,歪右涂左手心,仍以熱水一盂安向手心,須臾即正,急洗去藥。

又方巴豆仁七粒,去皮研爛,歪左涂右手心,歪右涂左手心,仍以熱水一盂安手心,須臾即正。并頻以手抽掣中指。

又方鍛石水調,歪左涂右邊,歪右涂左邊,正即洗去。

又方皂莢去皮、弦研末,陳醋和涂,歪左涂右邊,歪右涂左邊,干則更涂之,以正為止。

又方鱔魚一條裝入竹管內,以針將尾上深刺出血,攤軟絹上,左歪貼右,右歪貼左,即正。亦有以雙綿錢染鱔魚血,乘熱左歪以血線搭右嘴角內,沿腮直牽至耳朵上系之。右歪即搭左嘴角內,即正。

又方酒煮肉桂濃汁,以故布之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噤門主論

口噤者,足陽明之病,頰車穴主之。蓋陽明經(jīng)絡,挾口環(huán)唇循頰車;而諸陽筋脈皆上于頭,三陽之筋并絡頷、頰,夾于口,風寒乘虛而客其經(jīng)則筋攣急,牙關緊而口噤。又有風熱太甚,痰涎滯膈,風喜傷肝,復能燥物,是以筋燥勁迫而口噤。此皆實邪之為病,而中風之閉證也。若在脫證,則諸陽之氣脫去,形骸管束無主,故口開舌縱不收矣。

駱潛庵曰∶兒生三日,不哭不乳,是云口噤。此胎受火毒,攻心傳肺,故乳食不進,啼哭無聲,連服延壽丹少許,即愈。(《推拿秘書》)

[卷十四唇口部] 小兒口水門主論

小兒心胃火盛,廉泉穴開,則口中流水不絕。

又曰∶因大人與小兒嘻戲,捏其腮頰,則令小人淌口水。

俗云∶孕婦思食酸甜不得,則嬰兒多淌口水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小兒口水門主方

驗方(《急救》)用熱水一盆,入白礬一勺,將兒兩足頻頻洗之,立瘥。

又方魚在小兒嘴上揩之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瘡門主論

《醫(yī)論選要》曰∶夫口者,脾之竅,諸經(jīng)多有會于口者。蓋五味入口,藏于脾胃,為之運化津液,以養(yǎng)五氣,節(jié)宣微爽,五臟之氣偏勝,由是諸疾生焉。故口瘡者,乃脾氣凝滯,加之風熱,治當清胃瀉火。

馮魯瞻曰∶口瘡者,心脾蘊熱也。小兒陰氣未生,陽氣偏盛,又因將養(yǎng)過溫,心脾積熱,熏蒸于上而成瘡。治宜瀉心化毒,清涼為主。若月內諸病,而口無涎沫者兇。

又曰∶凡口舌生瘡,初起不可便用涼藥敷摻,恐寒凝不散,內潰奔走,久而難愈。必先用辛輕升散,而后清涼,使郁火達外,再視其所因而治之。更有中氣不足,脾胃虛衰,不能斂納下焦,陰火被逼上炎,以致虛陽口瘡。丹溪所謂∶勞役過度,虛火上炎,游行無制,舌破口瘡,又當從理中湯加附子治之。若作實熱,誤投涼藥,則害又不止口瘡矣。

又曰∶口瘡者,上焦實熱,中焦虛寒,下焦陰火,各經(jīng)傳變所致,當分別治之。如發(fā)熱、作渴、飲冷,實火也。輕則用補中益氣,重則用六君子湯。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中氣虛也,用人參理中湯。手足逆冷,肚腹作痛,中氣虛寒,用附子理中湯。

晡熱、內熱,不時而熱,血虛也,用八物加丹皮、五味、麥冬。發(fā)熱、作渴、吐痰,小便頻數(shù),腎水虛也,用八味丸。日晡發(fā)熱,或熱從小腹起,陰虛也,用四物、參、術、五味、麥冬;不應,則用加減八味丸。若熱來復去,晝見夜伏,夜見晝伏,不時而動,或無定處,或從腳起,乃無根之火也。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冬、五味,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抹涌泉穴。若概用寒涼,損傷生氣,為害匪淺?;騿枴锰摵我陨诏彛从酶阶永碇幸??蓋因胃虛谷少,則所勝者腎也,水氣之逆而乘之,反為中寒,脾胃衰微之火,被迫炎上,作為口瘡。經(jīng)曰∶歲金不及,炎火乃行,復則寒雨暴至,陰厥乃格,陽反上行,民病口瘡是也。故用參術、甘草補其土,姜、附散其寒,火得所助,則接引退舍矣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瘡門主方

口瘡砂仁火存性為末,摻上即愈。

又方硼砂(一錢五分)寒水石(一錢)黃柏朱砂(各七分)冰片(五厘)研細。先用苦茶漱凈再吹。

小兒口瘡不能吮乳(蔡醫(yī)傳)密陀僧末醋調涂足心。瘡愈洗去。

又方小兒臥時,以醋調湯瓶內堿末,書十字兩足心。

一切口瘡(《心法》)雞內金燒灰,敷之立效。

又方(《湯液》)黃柏(蜜炙赤,一兩)青黛(一分)研末頻摻。

口瘡并治喉癬、喉癰閉塞。

鳳凰衣(即哺雞蛋殼內衣,微火焙黃)橄欖核(瓦上焙,存性)孩兒茶(各等分)共乳細,每藥一錢加冰片五厘,口瘡、口疳搽患處,喉證吹入,即能進飲食。

白口瘡生明礬(一錢)朱砂(二分)共研末搽之。

口瘡連年不愈者,乃虛火也。

天門冬(去心)麥門冬(去心)玄參(各等分)為末。煉蜜丸彈子大,每用一丸噙咽。

大人小兒口瘡久治不效附子為末醋調,男左女右貼腳心。

小兒口瘡不能乳食白礬湯浸腳上,半日頓寬;或以礬末水調攤紙上,貼腳心,再以水濕之;或用白礬如雞蛋大,置好醋一盞中,頻涂兒足。

千金方口舌一切諸瘡升麻射干(各三兩)柏葉(一升)苦竹葉(五合)大黃(二兩)生蘆根薔薇根白皮(各五兩)水四升同藥煎至一升去滓,入生元參汁三合再煎,再入生地黃汁五合再煎兩沸,下蜜煎濃,安舌上細咽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疳門主論

申斗垣曰∶口疳,是濕熱在于胃口。蓋口乃脾之竅,若不早治,恐蝕其口、唇、腮、頰,則兇。(《啟玄》)奎光曰∶糜疳,令人滿口糜爛,與小兒口疳同治。

又曰∶口疳宜用絲綿攪洗,忌用布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疳門主方

驗方(《錦囊》)人中白(二兩)銅青(三錢五分)冰片(二分)麝香(一分)上研極細,冷濃茶凈口,吹少許,候痰涎流盡再吹一二次,即愈。甚者加西牛黃一分更好。

又方(《啟玄》)橄欖核(一兩)兒茶(五錢)冰片(二分)研細搽之,三次痊愈。

口疳(《簡便》)甘蔗皮燒研搽,甚效。

腮腫及口疳難痊(《急救》)半夏香附(各等分)用雞子清共搗如泥。左病貼右涌泉穴,右病貼左涌泉穴。貼之即瘳。

口疳。

紅棗(十枚燒存性)冰片(二分)研吹患處。

又方縮砂仁殼研擦之。

又方(《活幼新書》)雞肫皮燒存性,敷之立效。

小兒口疳大人疳瘡。

好兒茶(一兩)五倍子(炒黃四分)黃柏(蜜炙五分)冰片(二分)研細吹搽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糜門主論

馮魯瞻曰∶滿口生瘡者,名曰口糜。若白細點子,生于上者,名曰七星瘡也??偛煌夂跣姆挝溉?jīng)之蘊熱,隨所經(jīng)而清利之。間有泄瀉,脾元衰弱,不能按納下焦陰火,是以上乘,為口瘡糜爛者。不可誤投涼劑,宜用六君子、理中湯之類。(《錦囊》)又曰∶口者,五臟六腑所貫通也,為脾之竅,臟腑之氣,皆由此出入,若門戶也。臟腑有偏勝之邪,則口有偏勝之證。

陳實功曰∶口破,虛火色淡而白斑細點,甚者陷露龜紋,脈虛不渴。此因思煩太甚,多醒少睡,治以知柏四物湯加丹皮、肉桂。實火者,色紅而滿口爛斑,甚者腮舌俱腫,脈實口干。此乃膏粱濃味,醇酒炙,心火妄動,治以涼膈散。(《正宗》)又曰∶如口舌生瘡,舌干、黃、硬,作渴者,加減八味丸。

又曰∶宜吹赴筵散,吐涎則愈,俱禁水漱。

奎光曰∶凡腮口腫爛,用筋縛絲綿蘸水輕攪,如覺痛,易治,不然系死肉,多難治也。

又曰∶傷寒口糜者,因心脾受熱,郁火熏蒸,治宜理心脾,其脈則洪大有力,而為實熱者也。更有脾元中氣不足,不能按納下焦陰火,以致口糜生瘡,宜服附子理中湯者,不可不知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糜門主方

柳花散

(《正宗》)黃柏(一兩)肉桂(一錢)青黛(三錢)冰片(二分)研極細。每用少許吹之。

赴筵散

(《正宗》)黃連黃柏黃芩北細辛山梔子干姜(各等分)研細吹之。

口瘡糜爛(《得效》)生硫黃研末水調,涂手足心,效即洗去。

又方(《衛(wèi)生》)細辛末醋調貼臍上。

又方(《集簡》)鐵銹末水調,敷患處。

又方(《簡便》)荸薺燒存性研末摻之。

又方(《普濟》)釜底墨研細搽。

又方(《肘后》)黃葵花燒末敷之。

又方(《圣惠》)葵根燒研敷效。

口破(《集驗》)滑石(一錢)辰砂(三錢)冰片(二分)研末擦患處。

口爛喉腫舌干馬錢子一兩麻油煎黑色。取起去毛研細,吹入喉中即涼,妙甚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臭門主論

昔有人,年二十余歲,口臭如登廁。醫(yī)者曰∶肺金本主腥,金為火所乘,火主臭而然也。久則成腐,腐者腎也,亢極則反兼水化。其病在上宜涌之,如法果愈。(《錦囊》)《醫(yī)論選要》曰∶口臭者,乃臟腑臊腐之氣,蘊積于胸臆之間而生熱,沖發(fā)于口也。

竇漢卿曰∶病患瘥后口中臭,腹中絞痛者,皆因熱毒積于脾家,急用蘇子降氣湯服之。(《全書》)馮魯瞻曰∶蓋齒屬腎,腎氣一虛則虛火壅于上焦,故乃口臭,名曰臭息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臭門主方

驗方(朱丹溪)香薷治口臭如神,煎濃湯含之。

又方(內府)連翹為末糊丸。如食韭、蒜后,用茶吞二三錢,口中濁氣即化為清氣,神效。

口臭穢及齒腫痛北細辛一兩煎濃汁熱嗽,冷即吐去。

又方川芎泡湯,日漱五七次,半月愈。

口氣熱臭干甜瓜子去殼研細,蜜少許,調丸如棗核大,食后含化,敷牙齒上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剪口瘡門主論

《心法》曰∶脾胃積熱,口角生瘡。

俗云∶小兒誤用剪刀剪飲食瓜果,食之即生剪口瘡。

胡公弼曰∶小兒口角生瘡,名夾口瘡,又名燕口瘡。

澄曰∶剪口瘡又名夾口瘡,脾熱者多患此。亦有父母遺毒,小兒口角色白生瘡,久而不愈,又當以真蟾酥磨汁調白降丹,涂之自愈。否則必發(fā)瘡毒,又當分別,不可只以脾熱治之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剪口瘡門主方

口角爛瘡亂頭發(fā)洗凈存性,研細,豬油調搽。

又方蒸籠上或鍋蓋上氣汗水,涂之。

小兒燕口瘡青布燒灰涂之,或用蜜調亦可。

燕口瘡頭發(fā)燒灰存性,米飲調服并敷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鵝口瘡門主論

陳實功曰∶鵝口瘡,乃心脾二經(jīng)胎熱上攻所致。其證滿口皆生白斑雪片,甚則咽間疊疊腫起,致難乳哺,哺時必多啼叫。急用青紗一條裹箸頭上,蘸新汲水揩去白苔,以凈為度,重手出血不妨,隨以冰硼散搽之。(《正宗》)馮魯瞻曰∶鵝口者,乃胎熱蘊蓄心脾,上蒸于口,舌上遍生白屑,如鵝之口。(《錦囊》)湯氏曰∶初生,口內白屑滿舌上,不能吮乳,謂之鵝口。急以亂發(fā)纏指頭,蘸薄荷汁或井華水拭凈。如不脫,用四寶丹摻之。

若初生百日內,口中生白點無數(shù),拭之則去,少刻復有,口角流涎,日夜啼哭不乳,又名鵝口白屑。皆由胎熱或母貪嗜酒面,遺熱于兒,用甘草、黃連各一錢煎濃,以帛裹手指,口中拭去再不復發(fā)。(《赤水玄珠》)奎光曰∶鵝口一名雪口,先須攪去白衣,用口疳藥(方載咽喉門)吹。頻攪頻吹,內服犀角汁或犀角解毒丸。

駱潛庵曰∶小兒胎火攻心,上有白點,狀如粟米,名曰乳鵝;或口內白沫滿口,上戴礙,狀如鵝口,開而不合,語聲不出,服食多艱。皆由熱毒上攻也,宜延壽丹。(《推拿秘書》)

[卷十四唇口部] 鵝口瘡門主方

青液散

(《錦囊》)治鵝口瘡及舌瘡、舌菌、重舌。

青黛樸硝(各一錢)龍腦(一字)研細。鵝翎挑少許掃上。

又方(《正傳》)白楊樹枝燒取瀝,涂之神效。

四寶丹

(《湯氏》)雄黃(三錢)硼砂(二錢)甘草(一錢)冰片(三分五厘)上為末。蜜水調涂或干摻。

又方黃丹研細,竹瀝調涂口中,洗之其白點即落。一日涂三次,再用辰砂益元散,燈心湯調下,神效。

驅腐丹

(奎光秘方)五倍子(去蛀,打碎,炒黑色)硼砂(各二錢)共研細末。凡口糜鵝口略吹少許,不可過多。

小兒心有客熱滿口生瘡天南星末,米醋調敷腳心。

又方吳茱萸末,米醋調,涂足心。

又方鵝糞泡湯,拭洗口內,即愈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內肉球門主論

竇漢卿曰∶口內生肉球,有根線長五寸余,吐球出,方可飲食,以手輕捻,痛徹至心。服涼血疏風瀉火煎藥,再用麝香二錢,分二次,水調服,吹麝香散,根化而愈。(《全書》)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內肉球門主方

麝香散

(竇氏)直麝香(一錢)梅花片(三分)真川連(一錢)研極細,蘆管吹入。一日夜五六次,三日其根自化而愈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口中飛瘍門主論

竇漢卿曰∶口中卒然有腫,轉脹轉大,此名飛瘍也。漸至殺人,用小刀點出血,鼠粘子解毒湯加紅花、丹皮。惡心腹脹滿者難生。(《全書》)

[卷十四唇口部] 重門主論

馮魯瞻曰∶重者,初生上有物脹起,宛如懸癰者是也。是脾胃挾熱,氣血不能收斂。治法速宜綿纏長針露鋒,刺腫之處,去其惡血則消。若再生再刺,否則有妨乳食??偩壭撼鎏ブ?,血氣收斂成血,則口內舌上喉頰皆凈;若血氣不斂,胎毒上攻,則乃成矣。(《錦囊》)又曰∶兒初生,次日即看口中上,如有白泡子,即以銀挖耳輕輕刮破,其泡子須刮出,勿令落入喉中,仍以京墨搽之。此泡一老,非惟難刮,且兒不乳,變生撮口諸證。

初生下地即不啼哭,不能吞乳,奄奄如死者,急看喉間,懸癰前上有一泡,用指摘破,以帛拭去惡血,勿令咽下,即能通聲吞乳。(《保生碎事》)

[卷十四唇口部] 上生瘡門主論

竇夢麟曰∶上生瘡如黃粟,口中腥臭,外證手怕冷,腳怯寒,此脾經(jīng)積熱也。

上屬脾,脾氣通于口,故脾經(jīng)受熱,則上生瘡也。先用蚌水,布蘸絞凈患處,宜服清脾降火湯,再吹冰片散,無不效矣。宜戒酒色。(《全書》)附取蚌水法∶用蚌洗凈打碎取水。另用濕棉布濾清,若夏布孔遇水即疏滑,倘蚌中螞蝗蟲竟濾在水碗中矣,偶入口中將何處之?其棉布孔遇水即緊密,則螞蝗蟲不能下,故用之口喉之證,屬太陽之火,然蚌乃河中之物,屬太陰之精,故借水以濟火事。

又曰∶上生瘡,其因乃上焦積熱,脾之氣凝也。然上屬脾,故脾經(jīng)受熱,則上生瘡也。務須服清上膈、去風痰之藥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上癰門主論

王肯堂曰∶上癰,狀如紫葡萄,又名懸癰,屬手太陰、手厥陰心包絡。令人寒熱大作,舌不能伸縮,口不能開闔,惟欲仰面而臥,鼻中時出紅涕,乃手足少陰經(jīng)及三焦積熱所致。過時不治,飲食不下,神昏脈亂者死。(《準繩》)陳實功曰∶上紅腫脹痛,成膿為癰,膿出自愈。其病雖兇,卻是標病無妨。膿脹痛者開之,損而痛者益之,其患自安。(《正宗》)經(jīng)曰∶不放膿,非法也。

馮魯瞻曰∶上癰即垂癰,宛如蘆籜盛水之狀。治宜刺之,令泄去青黃赤血,鹽湯洗拭,蜜調一字散少許敷之。再生再刺可也。(《錦囊》)《醫(yī)論選要》曰∶懸癰生于上,雖不關于咽喉,所以暴腫者,亦熱氣使然也。不急療則殺人。

竇漢卿曰∶懸癰生于上,形如紫李,墜下抵舌,其人口不能言,舌不能伸,頭不能低,仰面而立,鼻中時出紅涕。若不速治,毒入于腦即死。用銅箸排開口,竹披針破癰頭,用鹽湯攪凈,血出盡,用冰片散吹入患處,閉口以待,藥化自然咽下,連吹三五次。(《全書》)奎光曰,懸癰生口內上,紫泡如豆大者是也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上癰門主方

上癰日久腫硬下垂不潰者。

食鹽()枯礬(各等分)研細湯調,以箸頭蘸點患上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含腮瘡門主論

申斗垣曰∶小兒初生時,腮內如米豆大一小瘡,次日漸大,蝕破腮頰,故名含腮瘡。若不早治,破透難療。宜二金散。(《啟玄》)

[卷十四唇口部] 含腮瘡門主方

二金散

(《啟玄》)雞內金郁金各等分研細,先用鹽湯洗凈,吹之。

[卷十四唇口部] 呵欠門主論

呵欠者,脾胃中氣不足,精神勞倦所致也。經(jīng)曰∶足陽明之脈,是動則病振寒,善伸數(shù)欠,欠者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乃精與神不相根據(jù),而陰與陽不相守也。


上一章目錄下一章

Copyright ? 讀書網(wǎng) www.stefanvlieger.com 2005-2020, All Rights Reserved.
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(wǎng)安備 4201030200161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