碑銘的制作、整理與釋讀在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。早在先秦時代,就已有孔子釋讀碑文的記載。迨至宋代,更是形成了一門叫作金石學的專門學問,人們對碑銘的搜集與整理已形成較為系統(tǒng)…
2022-03-15
澎湃新聞今年83歲的曾孝濂親歷了國家重要志書《中國植物志》的編繪,他供職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近40年,繪植物科學畫逾2000余幅。
2022-03-12
澎湃新聞早春二月,也是植樹佳季。在云岡石窟的雕刻中,除了有佛造像與飛天外,亦有山林樹木、翠影扶疏。云岡石窟雕刻中的圣樹多與釋迦牟尼人生的經(jīng)歷密切相關。
2022-03-12
澎湃新聞說到桃花,必得提到陶淵明的《桃花源記》,這不僅構造了一個理想世界的藍本,也成為后世畫家相繼描繪的題材——在歷代書畫名跡中,桃花一直是描寫文人心緒的重要花卉題材之一
2022-03-11
澎湃新聞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(qū)正在舉辦“人氣國寶展”,聚焦于臺北故宮典藏的藝術史上的名品,所展文物皆為備受喜愛的人氣國寶,如臺北故宮的鎮(zhèn)院之寶清翠玉白菜,被認為是唐玄宗傳世唯一…
2022-03-10
澎湃新聞提起套色印刷,不少人或許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的浮世繪,而中國實際上是套色印刷術的發(fā)明者,中國傳統(tǒng)木刻雕版印刷技術始于唐,興于宋,歷經(jīng)元明清,迄今約有1200多年的歷史
2022-03-10
澎湃新聞此前因受疫情影響而閉館的蘇州博物館將于3月10日起恢復對外開放。開放之日,蘇博特意遴選館藏清代以來仕女畫23件,推出“江南佳麗——蘇州博物館藏仕女畫展”
2022-03-10
澎湃新聞在數(shù)個世紀中,解剖圖一直是藝術與科學的交叉點。日前,在美國洛杉磯蓋蒂研究所,展覽“骨肉:解剖的藝術”展出了從16世紀至今的150幅人體圖像
2022-03-09
澎湃新聞英國藝術家大衛(wèi)霍克尼曾說:“拼貼”是“為了更大的畫面”。1980年代初,他開始了一系列稱之為“Joiner”的照片拼貼實驗,試圖重構出一種展現(xiàn)多重視角的、更忠實地還原觀者主觀感受…
2022-03-09
澎湃新聞“綠鬢朱顏——明清時期女性題材繪畫展”正在安徽博物院對外展出,展覽分為四個部分,分別展示了中國古代女性在閨閣、婚姻、家庭、社會中的不同情態(tài)。
2022-03-09
澎湃新聞“倫勃朗的每一幅版畫本身就是獨立的藝術杰作。只要花時間細細觀看,一個黑白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