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
  ├ 蜀王本紀考

中國史學通論 作者:朱希祖


《隋書·經(jīng)籍志》:《蜀王本記》一卷,揚雄撰?!短茣?middot;經(jīng)籍志》、《藝文志》同。今觀各書所引,其文辭鄙陋,疑非揚雄撰。且書名既各參差,年代亦互抵牾,疑《本紀》亦非一本。試觀《太平御覽》八百八十八所引《蜀王本紀》云:

蜀王之先名蠶叢,後代名曰柏獲,後者名曰魚鳧,此三代皆數(shù)百歲,皆神化不死,其民亦頗隨王化去。王獵至湔山,便仙去,今廟祀之於湔。時蜀民稀少。後有男子名杜宇,從天墮止朱提;有一女子名利,從江源地井中出,爲杜宇妻,宇自立爲蜀王,號曰望帝,治汶山下邑郫,化民往往復出,望帝積百余歲,荊有一人鼈靈,其尸亡去,荊人求之不得,鼈靈尸至蜀復生,蜀王以爲相。時玉山出水,若堯之洪水,望帝不能治水,使鼈靈決玉山,民得陸處。鼈靈治水去後,望帝與其妻通,帝自以薄德不如鼈靈,委國授鼈靈而去,如堯之傳舜。鼈靈即位,號曰開明。

此等文辭鄙陋殊甚,與《太玄》、《法言》相去奚啻天壤,豈揚雄之文而如是乎?《史通·雜説篇》論揚雄《蜀王本紀》,謂“杜魄化而爲鵑,荊尸變而爲鼈”,其言如是,何其鄙哉!此則劉知幾未深考,而漫施以毀者也。

《蜀王本紀》一書,其名非一:《蜀志·秦宓傳》則稱《本紀》,注則稱《蜀本紀》;《華陽國志·序志篇》稱《蜀紀》;李善《文選·蜀都賦》注稱《蜀王本紀》,《魏都賦》注則稱《蜀記》;隋唐志稱《蜀本記》。書名之參差如是,宜非一種可知,或謂此不過正書誤書之分,全稱簡稱之別而已,本紀爲正書,本記爲誤書,“蜀王本紀”爲全稱,“蜀本紀”、“蜀紀”、“本紀”等爲簡稱,非別有他本也,余謂此言固是,然有不盡然者,《路史·蜀山氏》,注同時引揚雄《記》、《蜀記》且又引舊《記》,其非一種明矣!況其所引年代,又各異乎!如李善《文選·蜀都》注引揚雄《蜀王元紀》曰:“從開明上到蠶叢,積三萬四千歲。”

《路史·蜀山氏》注引揚雄《記》曰:“二萬四千歲。”

《路史·蜀山氏注》又曰:“《蜀記》等言魚鳧等治國八萬年。”

《太平御覽》八百八十八引《蜀王本紀》曰:“蠶叢、柏獲、魚鳧三代皆數(shù)百歲。”

上所引書名雖相類,而其所言年代各相抵牾,則更足以證其非一書矣。

《華陽國志·序志篇》曰:“司馬相如、嚴君平、揚子云、陽誠子玄、鄭伯邑、尹彭城、譙常侍、任給事等,各集傳記,以作本紀。”據(jù)此,則《蜀王本紀》者有八家。此雖僅言本紀,然非稱王,不能有本紀,則其原稱皆爲“蜀王本紀”,簡稱則爲“蜀本紀”、“蜀紀”、“本紀”,稱“本記”及“蜀記”者,誤也。此八家者,《華陽國志》或有傳,或僅列於士女目録而無傳,或并目録亦不載,而不知其里居官爵學行,茲先將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目録所載者列於下,而注其有傳無傳於下:

文學 中郎將司馬相如,字長卿,成都人。(本志十有傳)

高尚 逸民嚴遵,字君平,成都人。(本志十有傳)

德行 給事黃門侍郎揚雄,字子云,成都人。(本志十有傳)

以上漢

述作 漢中太守鄭厪,字伯邑,臨邛人,作耆舊傳。(本志無傳)

以上後漢

淵通 散騎常侍、城陽亭侯譙周,字允甫,西充國人。

(本志十當有傳,惟《巴郡士女贊》已亡,故佚陳壽《蜀志》有傳)

以上蜀

德行,給事中任熙,字伯遠成都人。(本志十一有傳)

以上晉

以上八家唯陽城子玄及尹彭城,尚難審考?!墩摵?middot;超奇篇》:“陽城子長作《樂經(jīng)》,揚子云作《太玄經(jīng)》。”子玄蓋與子長同族,西漢人也?!妒颗俊酚刑蛹伊钜?,字思溥,涪人也。《蜀志》有傳。又有文學荊州刺史尹珍,字道真,毋歛人也。然皆與彭城無關,故此二人尚待詳考。

《本紀》既萃八家,則所見、所聞、所取、所棄必多不同,此各書所引所以有異同也。然此八家,大抵學問超卓,文辭彪炳,神話雖難棄除,而辭氣必遠鄙俗,左思《蜀都賦》云“蔚若相如,皭若君平,王褒韡曄而秀發(fā),揚雄含章而挺生,幽思絢道德,摛藻掞天庭。”然則揚雄《蜀王本紀》,其文彩必斐然可觀,可斷言也。

上列八家《本紀》,其書都不傳;唯譙周《蜀本紀》見引於《蜀志·秦宓傳》注。

譙周《蜀本紀》曰: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,生於石紐,其地名刳兒坪。

《秦宓傳》又載宓對夏侯纂曰:

請爲明府陳其本紀:蜀有汶阜之山,江出其腹,帝以會昌,神以建福,故能沃野千里?;础臑^,江爲其首,此其一也。禹生石紐,今之汶山郡是也,昔堯遭洪水,鯀所不治,禹疏江決河,東注於海,爲民除害,生民以來,功莫先者,此其二也。天帝布治房心,決政參伐,參伐則益州分野,三皇乘祗車出谷口,今之斜谷是也,此便鄙州之阡陌。

“禹生石紐”下注引譙周《蜀本紀》,言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云云,似宓所引《本紀》即譙周《蜀本紀》,然《修傳》末言“譙允南少時數(shù)往諮訪,紀録其言”,則譙周之説,本出於宓。宓所引《本紀》,蓋爲司馬相如、嚴遵、揚雄、陽城子長、鄭厪等諸家本紀之一耳。

《華陽國志·序志篇》云:“案《蜀紀》帝居房心,決事參伐,參伐則蜀分野,言蜀在帝議政之方。”又云:“《蜀記》言三皇乘祗車出谷口”,此《蜀紀》即秦宓所見之《本紀》也。

劉知幾《史通》“杜魄化而爲鵑,荊尸變而爲鼈”,皆以爲出於揚雄之《蜀王本紀》而鄙之。余以爲此《蜀王本紀》未可斷定爲揚雄撰。左思《蜀都賦》云:“鳥生杜宇之魄。”李善注引《蜀記》曰:“昔有人姓杜名宇,王蜀,號曰望帝。宇死,俗説云,宇化爲子規(guī)。子規(guī),鳥名也。蜀人聞子規(guī)鳴,皆曰望帝也。”

《太平御覽》八百八十九引《蜀王本紀》曰:“望帝去時,子鴟鳴,故蜀人悲子鴟而思望帝。”

同一子規(guī)而兩書立説,大不相同,劉知幾不知《本紀》有八家,八家之書既亡,後之俗人,又有撰集,如唐宋時所傳所引,疑皆非此八家原本,今一概附之揚雄,揚雄一書,豈自相矛盾如此乎!

鼈靈之説,《太平御覽》八百八十八所引,已見於上。觀其文辭,決非揚雄所撰。而《路史·余論》有“杜宇鼈令”一條云:按諸《蜀記》,“杜宇末年,遜位鼈令。鼈令者,荊人也”,舊説“魚鳧畋於湔山,仙去,後有男子從天墮,曰杜宇,爲西海君,自立爲王,號望帝,徙都于郫,或瞿上,自恃功高諸王,乃以褒斜爲前門,熊耳、靈關爲後戶,玉壘、娥眉爲城郭,潛、江、洛、綿爲池澤,岷山爲畜牧,南中爲囿苑。時鼈令死,尸逆水上,荊人求之不得。至蜀,起見望帝,望帝以之爲相,後 以國,去之,隱於西山,民俗思之,時適二月,杜鵑方鳴,因號杜鵑,以志其隱去之期”。一云:“宇 之而淫其妻,恥之,死爲子嶲,故蜀人聞之,皆起曰我望帝也。”據(jù)《風俗通》等,鼈令化從井出,既死,尸逆江至岷山下,起見望帝。時巫山擁江,蜀洪水,望帝令鑿之,蜀始陸處,以爲刺史,號曰西州。自以德不如令,從而 焉。是爲蜀開明氏,年號萬通。生蘆保,亦號開明。時武都出五力士,輔之,開明子孫八代都郫,九世至開明尚,始去帝號,稱王,治成都。

《路史》所引《蜀記》,述開明事與《太平御覽》八百八十八所引,又不相同,而鄙更甚,且無歷史常識,如刺史、年號,皆起於漢武帝,開明時何得有此?然皆附之揚雄,揚雄之文果若是乎!是不識者而能辨之矣。《路史》猶斤斤以揚雄爲妄,謬矣。

由斯以觀,漢晉間八家《本紀》,必皆亡佚。唐宋間所引《蜀王本紀》及各種《蜀記》,必多爲淺人僞托。然其中亦有原書佚文,且有自他書采輯,加以敷演附會者,如杜宇化爲子嶲,見於許慎《説文解字》,鼈靈尸蘇而王,見於應劭《風俗通》,此等傳説,東漢已有,竊謂此等傳説,實爲古代蜀史顯露一線真情。蓋自蠶叢以至蜀亡,未必一系相傳,杜宇憑空而起,已非蠶叢子孫;開明自楚而來,蜀王已非土著,杜宇淫其相妻,致政權乃歸相手,蜀人恨開明得位之不正,而悲杜宇失位之甚慘,故托子規(guī)以寫悲,稱鼈靈以寄悵,蓋鼈者必非佳稱也。

(原載《説文月刊》第三卷第七期,一九四二年)


上一章目錄下一章

Copyright ? 讀書網(wǎng) www.stefanvlieger.com 2005-2020, All Rights Reserved.
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(wǎng)安備 4201030200161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