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
第二回 監(jiān)朝鮮使節(jié)趲遙程 入京華群僚開大會

宦海升沉錄 作者:黃世仲


話說袁世凱接轉(zhuǎn)關(guān)書一看,覺是不錯,方知龔道之言是真,便對張佩綸說道:“今得貴岳提拔,真出意外。”便把相見時被李爵相責(zé)罵的話,細述一遍。張佩綸道:“你不聞直隸官場的通語?凡有一人上督衙稟見的,出來后,同僚必問他,有捱罵沒有。凡官場中多以得李相一罵為幸。因李相以抵得責(zé)罵之人,方是抵得任用之人,故多有欲博一罵而不能得的。今老哥一見就罵,已是萬幸了。”說著大家笑起來。少頃,張佩綸辭去。

這時,直隸官場聽得爵相幕里,新近聘了一位姓袁的,無不到來拜會,或稱年世誼,或稱來道喜,幾乎應(yīng)接不暇。袁世凱倒笑起來,因他們求官缺覓差使,只道姓袁的進了督幕里頭,盡要靠他有點聲氣。因自忖:“從前那一個識得自己。今不過是一個督衙的幕員,就引動許多人到來巴結(jié)??梢姽賵龅姆e習(xí),真是卑鄙不過的。”果然過了幾天,即進直督李相衙內(nèi)充當(dāng)幕府,李相就派他辦理洋務(wù)一缺。

那日正與李相談?wù)摪盖?,忽電報局送到一封電文,卻是由日本發(fā)來的。就令翻譯員譯出一看,卻是朝鮮自己與日本立了一道和約。第一條就稱“日人承認朝鮮為完全獨立國,與日本平等,同為自主”這等說。故駐日何大臣得了這點消息,立刻電報北京,并打電一份送與李爵相,請他奏請派員監(jiān)察朝鮮行政的。李爵相看了,眉頭一皺,一言未復(fù),即將這道電文交與袁世凱一看。袁世凱道:“據(jù)中堂看來,是怎么樣處置才好?”

李爵相道:“現(xiàn)在中國里,自己的事還辦不了,還有什么時候料理朝鮮的事?倒不如由他罷。”袁世凱道:“中堂之言雖則是好,但朝鮮是我國幾百年的藩屬。今外交各事,猶聽他自主,可不是我失了一屬國么?大凡半主的國,本沒有完全外交權(quán),是中堂知得的了。”李相道:“那有不知,只怕自己爭不來反失了體面。且數(shù)年前老夫曾與日相伊藤立了一道條約,訂明朝鮮如有事,須清日兩國共同保護。今若干涉他,只怕日人反唇相稽,卻又怎好?”袁世凱道:“就是共同保護,也不過是半主國,亦不應(yīng)由他自與日人立約。回想十年來,日人滅我琉球,前年又與臺灣生蕃起釁,幾乎動起干戈,其志不小。怕他將來對待朝鮮,還不止于立約呢。現(xiàn)在何大臣請派員監(jiān)視朝鮮,亦是一策。不知中堂以為然否?”

李相道:“知己知彼,百戰(zhàn)百勝。日人之意,屢次欲挑戰(zhàn)于我。但我海軍雖已成軍,還未訓(xùn)練純熟,實不是他的敵手。

故目下不要中他的計。你年紀還輕,血氣自然強盛,但老夫看來,目下總不宜動他才好。”袁世凱聽了,即不敢再言。退后細想,覺李相膽子太小。自古道,履霜堅冰。盡怕日人將來吞了朝鮮,就不是玩的,故此郁郁不樂。只是北京里頭,自得了何大臣的電報,總理衙門就天天會議。對待此事,只是議來議去,總沒一點實策。

那些朝臣又紛紛上奏。你可知中國人紙上談兵的利害?差不多筆陣橫掃萬人!有說要勸令朝鮮取消日韓條約的;有說圣朝懷柔遠人,不宜任日人欺弄朝鮮的;其極則說,如此條約不能取消,要立刻與日本打仗的。都道日人始滅琉球,繼奪臺灣,今又煽弄高麗,總要大起王師,伸張撻伐。那一個說自己有什么將官,這一個說自己有什么艦隊,更訴起平發(fā)平捻的本領(lǐng),也稱日本蕞爾微區(qū),不足畏懼。左言右語,鬧成一片,統(tǒng)通是不知外情,只說出天花龍鳳。

惟當(dāng)時朝廷究沒什么主意,只降一張密諭,詢問爵相李鴻章如何辦法;一面又令總理衙門妥議具奏,又令北洋派員入京會議。此事倒鬧出天大的事情來,這時不特有旨詢問北洋,即軍機及總署,亦函商李相,更有些京官致函李鴻章,責(zé)他坐令日人自大,都道非出于一戰(zhàn),不能保全藩屬。并有些人說道,陸軍雖左宗棠新故,水軍雖彭玉麟初亡,然自問以大御小,何優(yōu)日人等語。李鴻章看了,不覺笑道:“近來戰(zhàn)具不比往時,難道左侯尚生,彭某不死,就能與外人對敵么?”看官,試想李相是個有些閱歷的人,自恨中國不能早謀進步,現(xiàn)在是不能與外人講戰(zhàn)的。惟諭旨既令派員人京,到總署會議,便派令袁世凱人京,并把自己的意思及所主張的,統(tǒng)通囑咐了。袁世凱得了李相的意旨,亦知戰(zhàn)字是不易說的;若不能戰(zhàn),即不宜干涉日韓立約的事,故心中只拿定派員駐韓的意思。

那日到京先見了各當(dāng)?shù)?。到會議之日,那袁世凱自然依期先至。到時,見總署內(nèi)還沒有一人,等了半天,才見各大臣陸續(xù)到來,已是午后時分。袁世凱暗忖道:“這是重大的事件,為何各大臣總沒有一點留心,直至這個時候,方來會議。你道辦得什么事?”但心中雖如此想,究不敢明說,只催:“時候不早了,快些開議罷。”誰料開議之時,你言要干涉他兩國的條約,我言恐干涉了又生出事來,都是游移兩可,又沒一些決斷。袁世凱雖口如懸河,力陳派員駐韓的要著,滔滔不絕。惟說了不多時,已是日暮,不免待明天再議。到了次日,仍復(fù)如是。

議了幾天,才定議:不根究日韓立約,只遵依袁世凱派員駐韓監(jiān)視朝鮮行政之議。又恐為日人詰責(zé),候與李相妥議所派之員作什么名稱,然后發(fā)遣。自此,軍機及總署各大臣,倒嘆服袁世凱有才,且能言辦事。這樣看來不是什么大事,竟議了幾天,才得派員駐韓之策,算得什么有才!只從那些一班老朽看來,就如鶴立雞群一樣了。偏是姓袁的官星將顯,就為京中大員所贊。恰當(dāng)時浙江溫處道一缺,要發(fā)員承任。那袁世凱自從引見之后,又是個軍機存記的道員,正當(dāng)遇缺即補,故軍機圈了幾個名字,可補溫處道的,就把袁世凱的名字圈在第一。

不一天,即有諭旨下來:“浙江溫處道遺缺,著袁世凱補授。”

當(dāng)下袁世凱即具表謝恩,然后出京,把會議時的情形及定議的政策,復(fù)過李相。李相亦知他得授浙江遺缺道,自然向他道賀,不在話下。

且說當(dāng)日總署既定議派員駐韓,乃與李相往復(fù)函商,乃定名為駐韓商務(wù)委員。即由北洋揀派熟悉洋務(wù)之人充當(dāng)此任。李相自知凡于朝鮮事件,所與日人交涉的,都是自己經(jīng)手,自然要派自己心腹的人員方好。忽省起袁世凱是于此事最有興致的,除他不派,還派何人?便與袁世凱商酌,要派他前往。袁氏本不敢推辭,但商務(wù)委員這個名目,名位太小,倒不如赴溫處道本任,好望三年五載,升到督撫,較易建白,因此沉吟未答。

李相亦知其意,便道:“你的意思,老夫是知道了。這個商務(wù)的委員,名位雖不高大,但辦事的權(quán)限卻不小了。且你是一個道員的底子,駐洋三年五載回來,不怕升官不易。況洋務(wù)人員,正是升官捷徑。賢侄千萬不可失此機會。”

袁世凱聽罷,覺得有理,就當(dāng)李相面前允當(dāng)此任。李相好不歡喜,即具奏保舉袁世凱可充駐韓商務(wù)委員之任,并令袁世凱人京請訓(xùn)。袁世凱便一面報知本籍家中,使家眷先到天津,聽候一同起程,然后辭過李相,取道入京。先得了李相介紹之函,先到軍機里頭報稱來京請訓(xùn)。時樞府及總署各大臣,因知袁世凱是李爵相賞識的,也不免多起了三分敬意。恰次日就是樞相翁同龢的壽辰,那日翁同龢先對袁世凱道:“足下到來請訓(xùn),偏明天是老夫告假。再遲一天,替你呈遞便是。明天敢屈駕到舍下一談。老夫謹備薄酌,休要嫌棄。”袁世凱又不好推卻,只得說一聲“明天到府上領(lǐng)教”,就退出軍機衙門。

又訪了幾個朋友,也知道明日是翁相的壽辰。猛省起:“此次來京,未曾備辦得一份壽禮。他又請自己明天過府,如何好意思?且此后出洋,比不同前在天津,單靠李相的,此后于總署軍機,盡要有點聲氣才好。”想罷,覺這段人情,是省不得的。又想起:“翁相為人,最講文學(xué)。因他是得先人襲蔭,得賞賜舉人,幸捷了南宮。憑他寫得一筆好字,就點了頭名狀元。故世人見他是欽賜舉人,就喚他做不通的狀元宰相。故此他竭力講求文學(xué),自命為一代宗風(fēng)。外面還是清廉不過的。故這會籌辦壽禮,除了投其所好,更沒第二個辦法了。”便帶了幾個親隨,親自跑到琉璃廠,要揀幾種書籍,好送翁相。軀了一部《公羊何氏注》,是二百年前金華徐學(xué)土重刊的,有大學(xué)士張玉書題簽,自再版以來,這一年間,京中大員提倡公羊?qū)W說以來,幾已售盡。偏那一部是有一位太史公因在館閣沒錢應(yīng)酬,故托琉璃廠轉(zhuǎn)售的。袁世凱見了,就摩攣不忍釋手。因素知翁相是好說《公羊》的,就不惜重價,花了二百來兩銀子購轉(zhuǎn)來。又購了幾種,如《金遼建國史》,《蒙古武功記》,并幾種唐宋大家的名畫,不過花了五七百銀子?;貋砑淳吡艘粋€晚生柬帖,使人送到翁氏相府。翁相反當(dāng)他是個清流好學(xué)之人,自然賞識。

到了次日,袁世凱料得早起時,必然許多官員到翁相府里祝壽,實不便談話。等到午后,然后乘車到了翁相那里。翁同龢即接進廳上。袁世凱道:“晚生早起時,便想踵門祝壽,只不過因相府今天有事,往來擁擠,故等到這個時候方來。休怪休怪。”翁同龢道:“老夫正欲得個空時與足下長談。昨天又蒙贈許多珍品,怎教老夫生受。”袁世凱道:“晚生素知中堂為一代文宗,又是廉隅自守的,故不敢多瀆,望蓑慢之罪。”

翁同龢道:“公羊?qū)W說,是今日不可不懂的。現(xiàn)在這部何氏注,近來差不多賣絕了,足下從那里得來?想是令尊先生大人好學(xué)留下的?足見足下家學(xué)淵源,是個有學(xué)問的人了。足下未出山時,看什么書說,還有什么著述沒有呢?”袁世凱聽了,覺這個時候,已在仕途,還講什么著述,但他如此說,自己不好沖撞,只得答道:“晚生從前也酷好公羊?qū)W說,近來見世風(fēng)不大同,只是看西書譯本,如政治、軍法、外交三種書,也不敢荒嬉。至于著述嗎,晚生學(xué)淺,實在見笑,只聞李若農(nóng)侍郎好研究蒙古史,因此晚生也想學(xué)著一部《滿洲史》,可惜還未脫稿,就蒙北洋李中堂見召,故不曾著作完全呢。”

翁相聽了,驚得伸出舌頭,幾乎縮不進去,半晌才道:“你要撰《滿洲史》嗎?還是你年少人有些膽子。但到二百年前的事實,怎樣措詞?只怕是不易的。”袁世凱道:“自然要措詞得體。晚生因為魏源所著《圣武記》里頭紀事統(tǒng)是掛一漏萬,他前文只稱滿洲后來建國,只在遼金之末統(tǒng),不得一個詳細,所以晚生要學(xué)涂鴉,好歹著就問世,使學(xué)者知當(dāng)朝實錄,總不要數(shù)典忘祖,就是這個意思。”翁相道:“你他日再要著就時,措詞盡要仔細些才好。不要興起文字獄來,是最要的。”

袁世凱方說一聲“多蒙指教”,已見門上傳上幾個名帖,是尚書孫毓汶、閣學(xué)李文田、新署侍郎張蔭桓,一齊到來拜候。

翁同龢一面令袁世凱不必回避,一面?zhèn)鞒?ldquo;請”字,接見來賓。

不一時,大家到了廳上,各通過姓名。翁同龢先說道:“這位袁姓的,是前欽差漕督袁公甲三的四公子,是李中堂賞識的人,派往朝鮮辦事的,方來京請訓(xùn)。老夫只道他是個洋務(wù)中人,不料又是個白衣太史,與張侍郎一般的。自今后我們雖是及第中人,也不要輕量天下士了。”孫、李、張三人,齊說一聲“久仰”。袁世凱自然謙讓一回。翁相又道:“若農(nóng)(文田字),你也注重蒙古史,袁世兄卻又注重滿洲史,活是勁對兒了。”

說罷,李文田正欲有言,只見門上又紛紛傳帖,如侍郎許云庵,尚書徐蔭軒,副相張子青,侍郎長萃、麟書之類,到來拜候,不一而足。一班大僚,貂蟬滿座,只有袁世凱是官位最卑的,心中不免慚愧。還虧翁相力為周旋推重,自不至失志。

當(dāng)下主客十余人,各分次讓座。袁世凱方自振起精神,要與各人談?wù)?。不想你一言我一語,好半天都是議論文學(xué),這一個優(yōu),那一個劣,及那一科得人,那一榜有什么名士,總不談及國政兩字,袁世凱好不耐煩。只見翁相道:“不必說許遠的事,只座上得各位光臨,國內(nèi)英才,已警于此。今日老夫賤降,竟成個儒臣大會了。”各人聽得,更手舞足蹈。方滔滔不絕,忽見門上帶了一個人,方走得汗涔涔氣喘喘的。帶同上來,把一封密函,打個千兒,遞給張侍郎蔭桓。張侍郎接了一看,登時面色變了,各人也驚疑,不知何故。

正是:方談文學(xué)夸儒士,又見書函嚇侍郎。

要知張侍郎因什么吃驚起來,且聽下回分解。


上一章目錄下一章

Copyright ? 讀書網(wǎng) www.stefanvlieger.com 2005-2020, All Rights Reserved.
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(wǎng)安備 4201030200161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