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
第九回 蓄異志南省括資財 勘參案上房通賄賂

宦海升沉錄 作者:黃世仲


話說張蔭桓發(fā)往軍臺之后,袁世凱也以知交在前,不能拯救蔭桓為憾,只道私送一程,也表自己深意。不想端王仇恨張蔭桓,較諸榮祿尤甚。你道什么原故?因榮祿仇恨蔭桓,不過一時之氣;若是端王,更暗中鼓舞,實欲惜榮祿的手要殺他。

聽得袁世凱替張蔭桓向榮祿處說情及往車站送行一-事,心中直怒不可遏。原來端王平日最仇恨西人,大凡說到“西法”兩字,已如眼中釘刺。自康無謂鬧出這件案情之后,引得京中紅頂白須之徒,也有個顛顛倒倒的,因此越加仇恨。

湊著那張蔭桓是天天講外交的人,更觸端王之忌,那日把蔭桓充發(fā),方恨不能把來殺了!忽然聽得袁世凱替他說項,又送他行程,如何不惱?便請那剛毅到府上商議道:“孤自從得兒子立作大阿哥,本不久要做太上皇的,你道京中官僚,那一個不畏忌?那張蔭桓,是與康無謂同一路走,正是死有余辜。

偏那不識好歹的袁世凱,還與他說情免死,實在可惡。孤要奈何袁世凱,奈他在榮祿手上。那榮祿是太后的侄子,正在得權(quán)。

孤若與榮祿相斗,只怕觸怒太后,連我兒大阿哥的地位也不穩(wěn)。

你道有什么法子呢?”剛毅道:“這話很難說。想在下前者召見之時,因太后要升遷袁世凱,在下恐失太后之意,故不敢說他壞話,只稱袁世凱是好的,奈北洋用人緊要,不宜他調(diào)。這等話實是陽為贊頌,陰為阻撓,故太后易于中計。若說到榮祿的壞話,自古道:疏不間親,卑言不高。在下固無此力量,就是勉強說來,反露出破綻,于事有礙。王爺總要見諒才好。”

端王道:“俺的兒子雖然是大阿哥,將來盡要登位的,但俺自下只望早一點于執(zhí)權(quán)。今不能奈何一個袁世凱,可就難了。”

剛毅道:“我們做事盡要順著老太后,才易得手。你看六十五六歲的人,差不多像風(fēng)前之燭,到太后歿時。卻再商議。”端王道:“我的兒子不是太后歿了就做皇帝的。盡待皇上百年之后,這時俺也老了,留落兒子,也不知別人如何擺弄。怕將來被袁世凱那廝得權(quán),他目中還有我么?”剛毅道:“不是奈何袁世凱不得,但俗語說得好:不著僧面著佛面。只為榮祿還在,若有什么爭執(zhí)起來,總令色太后過不去。到那時,怕反把我們的事弄壞了。王爺不可不計較。”端王道:“老剛,你也說得是。但榮祿目下已與俺有些意見,怕在太后跟前擺弄起來,連俺兒子一個大阿哥的地位還站不住呢。故目下總要想點法子才好。”剛毅聽了,翹首搔耳,半晌才道:“這等法子。也木容易。”

端王道:“我素知你是有人奉頌的。又沒什么人旁竊聽,沒論什么話,只管說就是了。”剛毅到這時,已深知端王的心事,即道:“除非是自行大志才使得。但目下洋人最可惡的,只怕朝里有點事,就要來干涉了。盡要尋一個下馬威,給外人看了,知得我們厲害,那時還有那一個敢說別話呢。只是王爺秉政未久,恩威未布,且連年賠款去得多,所以庫款又困,實不能行得大事。現(xiàn)門下只想得一個計較在此,不知王爺愿聞否?”端王道:“那有不愿聞的道理?快些說,快些說!”剛毅道:“門下正管戶部尚書,綜理財政。請王爺設(shè)法,以稽查各省財政為名,令派門下往東南各省調(diào)查財政,好提多些款項人京。

到各省時,一面又宣布王爺?shù)乱猓嫣礁鹘家庖?。到京時定有把握。”

端王聽罷,鼓掌大笑道:”孤不是識錯人的,早知你老是個有本領(lǐng)的人。這個計較,足見多謀足智。就照此行事便是。

孤明日即奏保你老前往,想你老必不辱命。若得成功,定有重報。”剛毅又道:“這件事,只合門下與王爺?shù)弥?,千萬不要對別人說起。”端王道:“這個何消說得。”說罷,又談?wù)撘粫瑒傄惴讲呸o去。

次日,端王即到軍機入值,稱說年來自中東戰(zhàn)后,財政困難,須派員往東南殷富各省調(diào)查財政,所有羨余及陋規(guī)與一切盈余款項,須涓滴歸公。這等語,當(dāng)下朝家聽得,亦以此說為然,便問派那一人前往才合。端王道:“財政殷富,莫如東南各省。欲往該各省等處調(diào)查,惟剛毅最為合式。”朝家此時以剛毅是戶部尚書,調(diào)查財政是其責(zé)任。但他以協(xié)辦大學(xué)土方在軍機,事務(wù)亦繁,便以此意與端王商酌,要在戶部中另揀一人前往。端王恐派了別人,不似剛毅是自己心腹人較為得力,便道:“此行不過三數(shù)月便可回京,原不礙事。且剛毅曾任江蘇巡撫,又署過兩江總督,又任過廣東巡撫,故東南各省情形,惟剛毅最合。若改派別人,怕不像他認真。”朝家以端王所言確有道理,便立發(fā)了一道逾旨,著剛毅前去。那剛毅接得此諭,立即與端王商妥,然后請訓(xùn)起程而去。

慢表剛毅起程之事。且說榮祿自從與端王有些意見,故凡端王一舉一動,無不留心。這會聽得派剛毅南下,即請袁世凱到來,問端王派剛毅南下,是何用意。袁世凱道:“卑職料端王此舉必有所謀,只目下究難揣測,但總不外要盡收財政大權(quán),握在自己手上,是無疑了。須待他到了各省,提得財政若干回京,那提回的財政,又如何安置,便知分曉。”榮祿道:“他此行必經(jīng)天津,我們?nèi)绾握写藕茫?rdquo;袁世凱道:“這自然要不動聲色,極意歡迎,以安其心。若他提款回京時,料端王必有舉動。到這時,不可不防。”

那日,剛毅已到天津,榮祿與袁世凱只循例款宴,外面?zhèn)錁O歡迎,也不根究剛毅調(diào)查財政的用意。剛毅亦不說出,在天津過了一夜,即乘輪南下。已抵蘇州,這時東南各省官場,聽得剛毅奉命調(diào)查財政,已打一個寒哄。因當(dāng)日太平無事,凡管理財政中人,或未經(jīng)奏報,由大吏開銷去了,或由經(jīng)手人中飽虧空去了。故剛毅一到,正如喪家之狗,各自打算。所以各衙庫局所的司道人員,倒與上司商酌,今日由那處請宴,明日由這處請宴,紛紛向剛毅奔走。

那剛毅總不知道各員用心,只道:“大小各官,倒是承順自己,將來有什么大事,不怕他不是自己心腹??梢姶诵胁回摱送跛辛恕?rdquo;還是他有一個隨員,喚做式鈞,畢竟乖覺的人,早覷出他們的意。即與蘇州各衙署局所的人員相會,倒說道:“剛中堂此次南來,實承端王爺之意。因北京里頭,是要辦理一切改革的事,正需款項使用,你們總不可違他的意。且你們須自問財政帳目何如,若查察時有點不方便,不如先允提若干,交剛中堂帶回京去。且兄弟盡可在剛中堂面前替你們說項說項。”各員聽了,無不歡喜。因自忖:“無論提去若干給剛毅,還是把一筆數(shù)作正開銷,何苦計較,也免他將借調(diào)查財政之名,苦來盤詰。”便一面拿些款項,向他隨員打過手眼,又拿一筆大大的款,暗中給了剛毅作為孝敬。然后當(dāng)面與剛毅商量,在那一局提若干萬,在那一所提若干萬。在江蘇一省,差不多要提去三四百萬不等。

剛毅這時,一來自己得了好意,二來他那位隨員,又得各官饋送,天天在剛毅面前,說蘇州官員能知得王爺與中堂的德意,未經(jīng)查察已先肯報效,總不可過于挑剔,免失他們的好意。

剛毅就順?biāo)拼?,答了幾?ldquo;是”。所以到了蘇省,實沒什么調(diào)查,只不過循行故事,挖了幾百萬,剛毅與隨員,又各得有好意,便隨便了事。

自查過蘇州之后,隨后到了江寧。時正任兩江總督的,正是劉坤一。那剛毅早知得劉坤一這人不是好惹的,因忖:“從前端王謀立自己兒子做皇帝,已得太后允肯。后來太后打了兩封電報,詢問江督劉坤一及鄂督張之洞。那張之洞也不敢復(fù)答,偏是劉坤一有電阻止,因此謀立不得,只立了作為大阿哥。今這會自己到來,要搜提款項入京,名是調(diào)查財政,實由端王主意,怕劉坤一知道時,一定要阻撓自己的了。”故剛毅懷了這個念頭,自到了江寧,也不敢像到蘇州時的趾高氣揚。那劉坤一亦知其意,自聽得剛毅南下,已先令屬員清查款項一遍,把帳目算妥了,待剛毅到了,即稱江寧款項,雖有些盈余,但種種建設(shè),正待支銷,也不容易提得。剛毅這時亦不敢勉強,只在劉坤一面前力言京中庫款奇窮,盡要體諒時艱才好。劉坤一亦覺不好過于抵抗,只略略應(yīng)酬些少。惟剛毅自念:“一到蘇州,公款已提得數(shù)百萬,便是自己私囊也所得不少,料知端王得報,十分歡喜。惟到江寧,獨搜提無多,卻不好報告。”滿意望到了湖北,好像到江蘇時一般,提得一宗大大的款項,然后一并報告端王。

果然那日到了武昌,鄂督張之洞即率屬員迎接。早備下館舍為剛毅暫住。即晚又準(zhǔn)備筵席,款宴剛毅。座中都是鄂省大員,如藩臬、學(xué)政之類。統(tǒng)計各座中人,都是科舉出身的,自然談經(jīng)說史。湊著那張之洞又是及第中人,凡國粹舊學(xué),引經(jīng)據(jù)典,差不多認為第二不準(zhǔn)他人認第一的。各員都趨風(fēng)氣,說得興高采烈。偏是剛毅是個絕不懂得文字的人,任各人談吐出風(fēng)入雅,總不能答一句話,只像含枚一般,也十分厭煩。正要伸一肚子氣,忽省起張之洞從前有致李鴻章一書,中有一語,說是“名馳八表”。這句話,京中也成了話柄。便故意在身上拿出一個金表來看,說道:“時不早了,已八點了。”說著,又問張之洞道:“令兄張子青相國,曾在朝房拿出一個金表來看,昆相國曾向令兄說道:‘你老哥只有一表,還不及令弟有八表呢!’這樣說,究竟老兄真有人表否呢?”

張之洞聽了,面紅起來。正要解釋“八表”的字意,忽想起:“剛毅說這些話,分明欲搶白自己的。但自己并不曾開罪于他。”一頭想,已見同座中人,都使個眼色,張之洞就省起剛毅是并不知書的,一般人只談經(jīng)史,料他不喜歡。但若不答他,似又自己被他難倒,只得略說一句道:“‘八表’二字,不是小弟創(chuàng)說的,古人曾有詩,說是‘八表文同軌’。不過昆中堂少讀一點中國書罷了。”剛毅聽了,更不好意思,又不能再答得出。同座中以剛毅既不通文理,恐越說越不好看,就有各人說別的話解開了?;蛘f京中有什么新聞,或問他南巡各矢時方能回京,再不敢咬文嚼字。張之洞亦防令剛毅過不去,只是交杯接盞,到夜深而別。

自此剛毅心上很不舒服,誓要認真盤潔湖北財政。這時張之洞正因籌練新軍及辦理漢陽鐵廠,又興創(chuàng)織布局種種開銷已虧款甚巨,卻未經(jīng)奏報的。因此也十分恐懼,只令屬員前往拜見剛毅,探他的意思。那時一班局所總會辦,倒防剛毅入京時參刻,也不免紛紛巴結(jié),互相饋送。剛毅因此反得了一注大財,才把清查各局的念頭放下了些。張之洞又打聽得剛毅是最好古玩的,便覓一件玩器送他。你道是什么玩器?卻是唐太宗御用八個磁碟,可能疊成八層的,分開又可將八個碟子擺列,疊起時,下層卻有一個小爐。遇著寒冬時候,下層燃些炭火,自能使碟上的菜品常常滾熱,又不使炭煙發(fā)出,每值炭火熾時,碟上現(xiàn)出紅綠色澤來,十分炫目。這件美器,只道送到剛毅那里一定喜歡,不想那剛毅是絕不識古玩的。他不過既不能說文,又不能說武,怕被人小覷自己,便混充作是一個識古玩的人。

天天論彝鼎,談金石,好撐架子,附庸于風(fēng)雅里頭。不知他因為要充作識古玩的人,已被多少人騙了錢鈔。凡是他的跟人門子,倒串同賣古董的人,天天撒謊來捉弄他。所以剛毅為著“古玩”兩字,已掉了二三十萬銀子了。故這時見了張之洞所送的磁碟,直不知是什么東西,一見了即說道:“這不是什么寶貝,近來江西一帶所出的磁器,像這樣子的何止千萬件呢!這不過是新窯造出,好欺弄人,如何瞞得我。”說了,卻令跟人道:“拿去賣掉下(去)罷了。”那跟人心中竊喜,急取了出來,次日拿去尋那真正識玩器的人賣了,也得五千銀子,剛毅如何知得。張之洞聽著,也付諸一笑。還虧各局所的人員,倒結(jié)上了剛毅的人情。剛毅亦不再查,只在湖北各局,硬提了三二百萬不等。然后起程,回至江蘇,取道望廣東而來。

這時任粵督的,正是譚鍾麟,本與剛毅有點子交情的,所議搜提各款,自不用勉強。因剛毅南下,所到各省,都是志在搜括款項,惟到廣東,卻又兼查辦一件案情的。因為前任粵省藩司岑春煊,曾具折竭力參劾道員王存烈,故令剛毅順便查辦這案。及剛毅到時,先在八旗會館住下,要清理此案。

原來王存烈當(dāng)日在廣東,最是個天字第一號的紅員,如善后局,如補抽厘局等,那一處不有他的差使呢。所以在粵十?dāng)?shù)年,自候補同知,一直補到道員,積資不下數(shù)百萬。每夜在楚館秦樓,花船柳舫沒一個不識得王大人的名字。在花舫上,與一個紳士秀才老爹喚做賽霸道的,因爭妓鬧出一件官司,險些被那賽霸道推落水中溺死去了。他那時為著自己是做官的人,此事恐被上司知道,也不敢聲張。后來他所眷的妓,又被賽霸道奪了,就慫恿鴇母,鬧出官司,竟把那賽霸道一名秀才老爹革了。他仗著是一個紅員,雖是離衙鬧娼,也不能動彈他,因為他是譚鍾麟的知己,誰敢道他一個“不”字0被岑春煊痛參之后,才順便派剛毅查辦。

那時剛毅聽得他已有數(shù)百萬家資,便不動聲色,要訪他的痛腳。后聽得人說:“在王存烈公館附近有一個馬二姑,是與王存烈有點首尾的人。那馬二姑專一包攬巨案,勒索重賄,求王存烈打點。至于所得重賄,三七二八,什么除頭,局外人那里曉得!”那剛毅暗忖:“拿著馬二姑勘問,不怕真情不出。

那時,又不怕王存烈不來說項。”便發(fā)一個下馬威,派人拿了馬二姑到來,留在八旗會館內(nèi)。正如天雷霹靂一樣,這時各人方知道為查辦王存烈參案一事。

因剛毅初到時,絕不曾提過王存烈一案,及見馬二姑被拿之后,不特王存烈吃驚,便是譚鍾麟也有不樂。因岑春煊參折內(nèi),也稱王存烈與譚鍾麟是狼狽為好的,那譚鍾麟如何不驚?

故王存烈即飛奔往謁譚鍾麟,求他設(shè)法。一面又托人要關(guān)照馬二姑的口供。不知剛毅自拿了馬二姑,只囚在一處看管,許久也不訊問,只候王存烈到來關(guān)說。王存烈也知得剛毅用意,不得不略用金錢,自行打點。

正是:豈必千秋垂竹帛,但求黃夜進苞苴。

要知后事如何,且聽下回分解。


上一章目錄下一章

Copyright ? 讀書網(wǎng) www.stefanvlieger.com 2005-2020, All Rights Reserved.
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(wǎng)安備 4201030200161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