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卷。明吳與弼(1391—1469)撰。吳與弼,字子傅,號康齋,崇仁 (今屬江西)人。永樂七年(1409)赴南京省親,從學(xué)于楊溥。因獲讀朱熹所編的《伊洛淵源錄》而立志學(xué)習理學(xué),發(fā)憤讀書。天順元年(1457)以忠國公石亨薦,征至京師。授左春圬左諭德。辭不就職,歸里后,以讀書授徒終志。著有《康齋集》。其集初刻于江西撫州,因歲久早已不存。后有弘治七年 (1494)江浦吳泰刻本,正德十年 (1515)彭杰刻本,嘉靖五年 (1526)林維德刻本,此本乃崇禎五年(1632)江南提學(xué)副使陳維新所刻。凡十二卷。分為詩七卷,奏疏、書、雜著一卷,序一卷,記一卷,目錄一卷,跋、贊、銘、啟、墓志、墓表、祭文一卷。其詩自永樂八年 (1410)至正統(tǒng)六年 (1441),皆以年編次,內(nèi)有《洪都稿》、《游金陵稿》、《適上饒稿》、《金臺往復(fù)稿》、《西游稿》、《東游稿》、《適閩稿》、《東游饒川稿》等諸集。而所注某稿止此之后,又有附贅之詩,亦以編年續(xù)入。其人,頗好自我標榜,不僅替權(quán)臣的年譜作序,還屢稱夢見孔子、朱子,或孔子來訪,其妻亦稱夢見孔子相訪,因而頗受世人詆毀、譏諷。然吳與弼之學(xué),實能兼采朱、陸之長,刻苦自立,及門弟子陳獻章,得其靜觀涵養(yǎng),遂開白沙之宗,胡居仁得其篤志力行,遂啟余干之學(xué),其功未可以盡沒。其詩文亦皆淳實近理,無后來洸漾恣肆之談。有些小詩,如“風來夜帎寒,云宿曉窗雨。旅思共秋生,遙思故山侶”(《秋晚》)等,皆寫很清新,富有情致。有明嘉靖、崇禎刻本存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