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胡震亨著。為其所編《唐音統(tǒng)簽》中一集。全書十集,以十干為紀,共一○二七卷,此為第十集,故稱癸。前九集皆錄唐詩,為《全唐詩》主要依據;此集共三十三卷,專收論唐詩、唐樂。為作者研究唐詩心得的結晶。凡唐詩、唐樂的源委和變革,體制的形成,風格的高下,詩人音樂家的的短長,術語的考釋,等等,大略具備。其論詩之要旨在于“詩發(fā)乎情,止乎禮義”的儒家傳統(tǒng)的詩教之美學觀點。堅持“聲音之道與政通”的主張,認為詩歌與社會政治、習俗、士風有密切關系。輒借古諷今,抨擊世風陋習,指出“晚唐人集,……名場中鉆營惡態(tài),忮懻俗,一一無不寫盡”。評論詩作,首先注重人品,對于交結重臣的詩僧評道:“品格斯非,詩教何取?”而對唐代忠義之士則說:“此等吟人,未論工拙,要為無負昭陵?!睂τ谕跏镭憽端囋坟囱浴泛秃鷳搿对娝挕返脑姼柚鲝?頗為敬佩,但不盲從,自出己見。認為“凡詩,一人有一人本色”,應加區(qū)別,“讀白詩,與讀杜詩,自各一法,”還強調作詩要根據實際生活,提出反問:“人足跡不出門,能悉門外許許,盡拈為錦囊用乎?”反映其尊從孟子的“知人論世”的美學觀。其論樂,強調雅樂,認為自南北朝以后,“雅俗不分”,唐開元以后,“昧禁之音,益流傳樂府,浸漬人心,不可復浣滌矣?!狈从称鋱猿謧鹘y(tǒng)儒家音樂美學觀。